中专的课不好上似乎是一个共识。要问其原因,绝大部分都会归因到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整体水平不行。
凡是都有两面,我们应该这样想——如果我们面对的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、深厚的学习基础,这样的学生应该进不来中专校。那就进入一个死循环:我想上好课——遇不到好学生——没法上好课——学生更不想上课——我上不好课。
这种死循环最可能的归因就是:不是我不想上好课,是我的学生实在不行呀。
这个死循环要打破,关键在于我对于“上好课、课上好、好上课”这些观点的认知。毕竟我的学生不是全部需要“化解”三年的教材知识和技能,转化成高考成绩,从而上一个适合的大学。
那这样对于“好”的标准要有一个重新的定义。否则中专的课真的不好上。
安德鲁·波拉德等所著的《反思性教学》一书中所言:“教师利用自己的学科内容只是决定自己该如何在某门学科、某个特定方面引入新的思想,或是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,还要了解特定年龄段学生的学习特点。作为一名教师,想要成功教授一门科目,需要两种知识:一是‘滚瓜烂熟’的科目知识。而是如何最好地展现知识,以便学生理解。理解一件事情的最好方法就是把它教给别人。”
中专群体“好”的标准真的应该是三六九等,响应孔老先生的“因材施教”。
因此,当课不好上或者上不好的时候,多想想:
不放弃每一个学生,是我教学的理想之国,很难实现,照顾到绝大多数的学生是我的努力方向。
写于2022年11月2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