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前的师范学校
第一,以前的师范生都是尖子生,优秀的学生大部分当了老师。八九十年代,师范学校的录取线最高,比重点高中的录取线还高。那时尊师重教的氛围也比较浓厚。当老师成为了很多年轻人的梦想,师范学校毕业可以直接分配出来当老师。考上师范就是要相当于考上了老师。在那个农业社会的时代,考上师范就是改变了命运。尤其是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,考上了师范就是改变了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,就相当于跃龙门。那样所有尖子生都去读师范了,这些人天资聪慧,勤奋好学。高素质人才自然成就了一支高素质队伍。
第三,以前师范学校培养的是万能型教师,现在师范大学培养的是专业型教师。老教师常常会嫌弃现在的大学毕业生本领不过硬,有些新教师写的字还不如小学生,音乐,画画更是一窍不通,现在招的教师很多都不识谱,不会画简笔画。很多人认为现在的大学生不如以前的中专生,我想这里也有个认知误差,多才多艺是我们潜意识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才华横溢的硬性标准,以前师范学校培养出来的教师,吹拉弹唱,琴棋书画,样样都会,这就是会使人们潜意识的认为以前的教师会更有才华。但是现在师范大学培养的模式是专业型,每个专业都有专门的课程学习,这也就是让大学生们忽视了其他技能的学习,其实就以专业性来讲,现在的大学生还是会更专业一点,如果这个大学生在大学认真学习了的话。
上课中的教师
虽然这个大学生不如中专生的观点存在偏见,但这也不是空穴来风。大学严进宽出的模式还是有待改进,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。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有待加强,才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。这里更要提醒的是一些准备当老师的大学生,在大学还是多学点东西,多练一下字,因为很多家长会通过看你的字来直接判断你是不是优秀教师。要扭转这些错误的偏见,更需要年轻一代的“后浪 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