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圈最近疯传一个消息,让无数家长盯着日历算年龄:
福建有所新大学,从高考入学到博士毕业,最快只要8年。
意味着一个18岁的孩子,25岁就能戴上博士帽。
比传统路径(本科4年+硕士3年+博士3-5年)至少省3年,最多能抢回5年。
这不是"天上掉学位"吗?
可一所刚起步的大学,凭什么敢打破几十年的教育规矩?
敢做这种"冒险实验"的,背后站着两个"不按常理出牌"的人。
第一个是曹德旺。
这位"玻璃大王"这辈子挣的钱,够普通人算到下辈子,但这次他掏出100亿办大学,签了协议:"学校永远非营利,我和家人不从中拿一分钱"。
他在奠基仪式上说了句扎心话:"咱们国家现在不缺老板,缺能解决'卡脖子'难题的人。人家芯片卡我们,材料卡我们,这些不是靠钱能砸出来的,得靠真人才。"
第二个是王树国。
这位前西安交大校长,曾因雨中脱稿演讲火上热搜,那句"做弄潮儿,不做观潮人"至今被学生裱在朋友圈。
更狠的是,他来福耀科大当校长,一分工资不领。
有人问他图啥,70岁的老爷子笑了:"我当校长几十年,见够了学生把时间耗在考研考博的'关卡'上。
现在有块'试验田',想试试能不能让教育回归本来的样子。"
很多人第一反应:这是把博士学位"兑水"了?
王树国直接戳破传统教育的痛点:
"现在的学生,大四一整年不是在实验室,是在图书馆背考研题;硕士毕业前半年,不是在做研究,是在熬夜写考博申请书。
这些'过关时间'加起来,至少占了3年。 "
福耀科大的解法,不是把课程压缩成"速食面",而是拆掉中间的"关卡":
- 前3年打基础:数学、物理、计算机这些"硬骨头"啃透,通识课里加了"产业认知"——比如去福耀工厂看汽车玻璃怎么造,去宁德时代看电池研发流程。
- 中间3年闯实践:从大三开始进实验室,跟着院士做课题。不是做"假研究",是直接对接企业难题——比如怎么让汽车玻璃更耐撞,怎么让芯片材料散热更快。
- 最后2年攻博士:课题不搞"空中楼阁",必须是产业里的真问题。比如和西门子合作的"智能工厂优化",和一汽合作的"新能源汽车轻量化"。
更关键的是"可进可退":
读4年不想读了,拿本科学位走人;读6年想停,硕士学位到手。 不是"上了贼船就下不来",是给学生随时调整节奏的权利。
一所从零开始的大学,凭什么让家长敢把孩子交过去?
看师资名单,教育圈的人惊了:
15位院士(涵盖材料、计算机、汽车工程等硬核领域),56位海外名校终身教授(比如斯坦福的人工智能专家、剑桥的材料科学家),80位国家级人才。 光"长江学者"就有23位,比有些985高校的总数还多。
国际化不是贴标签:
和牛津、麻省理工签了"双学位协议"—— 大四去海外学一年,毕业时手里是福耀科大+海外名校两张文凭。
更狠的是,海外学费学校补贴60%,不用家长额外掏钱。
最让人意外的是"性价比":
学费一年5460元(和公办本科持平),双人间宿舍1200元/年。
每个学生最多能拿20万奖学金,覆盖学费、生活费还有科研经费。
曹德旺放话:"每年5个亿专款,就是要让穷人家的孩子也能安心搞研究,不用课余去发传单。"
叫好声里,冷水也没断过。
有人翻出教育部的规定:"博士点审批需要至少3届硕士毕业生,福耀科大2025年才招第一届本科生,哪来的博士点?"
校方回应: 前几届博士走"联合培养",合作方是西安交大、哈工大这些有博士点的名校,学位证由合作院校颁发,和本校博士完全同等效力。
张雪峰在直播里直言:"企业招人的时候,会看学校底蕴。一所刚办学的大学,哪怕学生再优秀,HR可能也要犹豫一下。"
但另一位互联网大厂的HR私下说:"我们今年招研发岗,最缺的是'懂产业的博士'。
传统博士可能论文写得好,但不会解决实际问题。如果福耀的学生真能跟着企业做3年项目,我们愿意开溢价。"
家长更关心"年龄坎":"25岁博士是年轻,但有些单位会不会觉得太'嫩'?"
王树国的答案很实在:"我们培养的不是'老学究',是能扛事的人。25岁博士+3年企业项目经验,比30岁刚毕业的博士,多的是实战底气。"
现在的学生有多累?
考研率节节高,985高校的热门专业,报录比能到20:1;博士延毕成常态,有些学校的延毕率超过60%。
福耀科大的8年贯通,其实是把学生从"为考试内卷"里拽出来。
比如传统路径里,学生要花1年准备考研,1年准备考博,3年博士可能还要为"凑论文数量"焦虑。
这些时间加起来, 至少5年在"应付规则",而不是"提升能力"。
8年贯通制把这些时间"抢"回来,用到真正的研究上:
- 别人在背考研政治时,这里的学生在实验室测新材料的硬度;
- 别人在写考博申请书时,这里的学生在和宁德时代的工程师讨论电池续航难题;
- 别人在为博士论文"灌水"时,这里的学生已经拿着成果和企业谈合作了。
最实在的是职业起点:校方透露,去年和企业提前对接时, 研发岗起薪普遍在25-30万,比同行业应届生平均高40%。
原因很简单:这些学生从大三就跟着项目走,毕业时手里有3年实战经验,相当于"带着成果入职"。
福耀科大2025年只招100个学生,像一场小心翼翼的"试点"。
专业只开4个:计算机、智能制造、车辆工程、材料科学——全是国家"卡脖子"的领域。师生比低到1:6,一个教授最多带6个学生,能盯着每个人的进度。
最狠的是"产教融合":
学生大三开始, 每学期至少有1个月在企业驻场。去福耀集团学玻璃研发,去西门子学智能工厂编程,去中国一汽学汽车设计。这些实习不是"打杂",是真能参与项目, 表现好的,项目成果能算进博士论文。
王树国说:"教育不是造'标准化零件'。如果20年后,我们的学生里能出几个解决'卡脖子'难题的人,这场实验就值了。"
一个男孩拿着招生简章,手指在"8年博士"那行划了又划,突然抬头问:"老师,我要是读这个,25岁就能去研究芯片了?"
旁边的妈妈眼圈红了:"他哥当年考研考了两次,博士延毕到32岁才毕业。要是这孩子能少走点弯路..."
这所大学到底能不能成?现在没人敢打包票。
但它至少撕开了一个口子: 教育不该只有"千军万马过独木桥"一种活法。
25岁的博士不是终点,而是想证明: 当教育回归"培养人"的本质,年轻人能跑得多快。
时间会给答案,但这场"拆墙实验",已经让很多人看到了另一种可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