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人70后,生于皖北某县,1993年参加中考,差不多距现在30年了,那时候中考要考两次,第一次是预选考试大概在5月份,是在区里组织的(当时还没有撤区并乡),通过预选的考生才能参加7月份在县城举行的正式考试,俗称正考。
我当年中考的成绩是:预选考试685分(满分750),正考478分(满分560分),当时老师都说当年正考的题目偏难,分数普遍不高。我报考的是中专,当时填志愿的方式现在回想起来真的挺原始的,真正的原生态、纯天然啊。
具体是这样的,教育部门将全县报考中专的上线考生都集中到县一中的阶梯教室,具体有多少人当时真没有太注意,反正偌大的阶梯教室坐满了(可能有家长参加吧),我是坐在偏后的位置,和我们镇教办室的人员坐在一起,当时我眼睛很好,因为平时放学之后大部分时间都是着急赶快回家割草喂牛、拾柴烧锅,并没有多少时间去看书,所以那时候农村孩子即使读书也很少近视,毫不费力就能看清楚黑板上的字。
阶梯教室前面墙上有一面很大的黑板,工作人员提前把当年招生的中专学校名称、专业和招生人数都写在黑板上,各个学校在我们县里招生的名额有多有少,大都在1人-6人之间。记得当时排在前面的大都是省字头的学校,依稀记得有诸如安徽省水利水电学校、安徽省银行学校、安徽省粮食学校、安徽省轻工业学校、安徽省建设学校、安徽省商业学校之类的。
然后工作人员按照由高分到低分的顺序喊考生的名字,被喊到的考生站起来大声报出自己选择的学校和专业,已被选择的学校、专业名额逐一在黑板上标记销号,下面的考生只能在尚有空余名额的学校里选报。
轮到我报名的时候好像可以填报的学校已经不多了,大概有3/4的名额已经被前面的同学报过了。我当时报的是附近地级市一所普通中专的会计专业,这个学校在我们县有4个公费生的招生名额,每个专业各一人,学校和专业都是我们镇上教办室的领导帮我选的,我当时什么都不懂,这些学校和专业事前也并没有人告知我,但又必须在短短几分钟内作出选择,这也造成了我后来学了几十年自己并不喜欢的会计专业,却从未真正的做过一天的会计的窘迫。
后来想,我当时参加的应该是统招公费生的专场,依稀记得,在我前面选报学校的大概有50-60人的样子,当年听说我们县一中的录取分数线是440多,全县高分段考生应该主要还是集中在报考中专这一块,粗略推算一下我的成绩应该在县里100名之内吧。我知道班里有一个成绩比我差不少的女生,后来上高中考上了重庆的一所还不错的大学。
写到这忍不住多说几句,那时候虽然家里非常穷,但穷人家的孩子上个公费的中专真的并没有太大压力,没有学杂费,住宿免费,每个学期只要交110元左右的书本费,然后每个月国家给发11块4毛6分的粮油补贴,还有大概4块钱的肉食差价补贴,然后我入学第一个月花了大概40块钱的生活费。后来生活费大概稳定在五六十元一个月,只是96年临毕业最后一个月花的太多,因为要毕业聚餐、拍毕业照的各项开支,加上生活费大概那个月花了200块钱。
那时候的200块钱是个什么概念的,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,我96年毕业后县里并没有立即分配工作,由于所在县那几年出了不少人事上的大事,毕业生分配工作一直往后压,我在这个时间里一直在社会上打工,有段时间在淮南的一家公司跑业务,底薪300元,异地工作生活补助450元/月,加起来有750元一个月,这在当时皖北是相当可以了。
直到98年底,县人事部门才通知我去办理正式的入职手续,单位是到县城附近某乡镇,事业编制,我接过行政介绍信一看,月工资总额那一栏赫然写着:299元。